火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德**火充斥中国市场。仅194年4月26日,孔祥熙一次就在德国洽购9步枪子弹1亿发、轻机枪5千挺、短枪5千枝(配弹5百万发)、9步枪1万枝、炮车2辆、坦克24辆(配弹1。2万发)、迫击炮240门、飞机炸弹215颗、坦克零配件421种。塞克特任职后不久,蒋介石便接受其建议,决定只买德式武器,并且由塞克特和俞大维决定武器种类和数量。194年8月2日,由塞克特促成签订的p《中德易货协定》则把中德军火贸易推向**。该协定的p目的p在于,以中国的p原料与农产品交换德国的p工业产品。协议的p达成,不仅是由于双方经济互补,更主要的p原因是,德国当时极端缺乏外汇,而重整军备又需向外购买大量原料,唯一补救的p办法是能找到愿意以货易货的p对象。而中国国民政府的p处境与之相似。中国当时急需发展工业和军事的p资金与设备,又富农矿产品,“正需有一对中国绝无领土野心,而又能处处满足其需要之国家,与之友好结合相依为助也。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签署了《中德易货协定》。蒋介石政府对这期望甚高,认为“此次中德合作成功不仅予我国防有极大之助力,且将来我民族复兴赖此更巨。”抗战前夕和初期,透过《中德易货协定》,中德贸易剧增。从19年到19年,中国对德国进出口贸易都有增长的p趋势。(德国在中国出口贸易上居第四位,而在进口贸易上,到196年已超过英国,跃居第三位。同一时期,德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也处于持续增长的p状况。在其对华出口的p货物中,军火是主要的p,截至19年10月为止,德国依约供给中国的p武器5千万马克。据台湾学者统计,抗战前中国80%外**火武器输入系来自德国。中国也遂成为德**火输出的p主要国家。美国学者柯伟林在《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一中指出,195年德国输华军火值,占是年德**火出口总值的p8。1%,196年即增至28。8%,19年则高达%。中国已由德**火输出国的p第二位跃居位首。德国输华的p军火不仅数量骤增,而且种类齐全,有战车、8。8公分及10。5公分重炮、高射炮连同探照灯、机枪、钢盔及机动通信器材、鱼雷、快艇等。于是,整师的p中**队用上了全套德国装备,“在南京附近可以看到戴着德国式钢盔的p中国兵操作的p德国制8。8公分口径的p高射炮。德国制。5公分炮、克虏伯炮、奔驰m·a·n牵引车,以及其他德国武器在南京街上列队行进。”德**事顾问参与中国经济建设,推动中德军火贸易,当然不是为了真正实现中国现代化,为了帮助中国彻底击败其远东盟国日本,其在华经济领域的p活动宗旨不变:占领中国市场和攫取战略物资,其目的p显而易见。在攫取中国战略物资方面,由于总顾问们的p极力撮合,德国通过“合步楼”公司与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易货贸易协议,得以用军火换取中国的p宝贵钨砂。中国输往德国的p钨砂量与日剧增。但是,德**事顾问参与中国经济活动的p动机与其活动所起的p作用是不能等量齐观的p。他们的p工作的p确为中国抗战及未来中国工业发展打下了部分基础,但其在经济领域的p活动所起的p客观作用也有其消极的p一面。德**事顾问帮助国民政府加强国防力量的p同时,也助长了蒋介石开展内战、建立独裁的p实力。190年中原大战,蒋军以少制胜,正是动用德式自动武器装备的p教导师参战的p结果。当时,蒋军不仅步炮协同作战,而且引进德国侦察机,成立航空侦察队,监测敌情。在“围剿”红军的p战斗中,蒋介石更是急于使用德式先进武器。法肯豪森致电德国外交部,报告有关中国政局时称:“江西剿共战役结束”,是因为“采用诸如迫击炮、轰炸机等现代化武器的p‘全面进攻’”的p结果。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