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的石头矶,如同新娘子出嫁,随处可见喜庆的大红色。>
小街上,红旗飘展,猎猎作响。>
沿街的房屋上,张贴着不少红纸大字——>
“恭祝考生顺利出线!”>
“热烈庆祝高考恢复!”>
“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小镇平添一抹节日氛围。>
李建昆来到王家,和小王汇合后,一起前往他们曾经的母校——>
石头矶中学。>
学校不大,大约就是一个足球场,教学楼是两排白墙黑瓦的平房,操场是一片黄土地,立有一对木制篮球架。>
篮框是用铁丝拧的,没篮网。>
特矮。>
以李建昆现在的身高,和身体素质,随便扣。>
每逢周末,不是没不要脸的过来找快乐。>
还未走进大门,俩货就傻眼了。>
煮粥啊这是!>
眼前那叫一个人山人海,跟大坝泄洪似的,仿佛附近山沟里的人全钻出来了。>
各色各样的人,你都能瞧见,杂出天际!>
后来的人很难再目睹了。>
什么兄弟姐妹、老师学生、小两口子、叔侄妯娌……齐番上阵。>
让人真正体会到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新气象。>
‘真好!’>
李建昆在心里说。>
许多上辈子没太在意的东西,如今重新看,胸腔里总会充斥满满振奋。>
他在有意识地,目睹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就大国盛世的!>
短短三四十年,这是一项人类史上的奇迹。>
而这巨大的飞跃,就来源于像眼前这样,一点一点的,细微的变革。>
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有喜悦,也伴随阵痛。>
但这不正亦如飞蛾脱茧吗?>
入校要检查,俩货忙摸出准考证。>
初试准考证特简单,一张还没巴掌大的纸条,上面就一个编号、考场和姓名,连张照片都没。>
讲道理,冒名顶替一个顶一个准。>
也不是没人这么干。>
进到学校后,人还是那么多。>
几间破教室显然装不下。>
怎么办?>
有辙。>
露天考。>
场面蔚为壮观。>
黄土操场上,从各大队小学借来的木课桌,如火柴盒样矩形排列,密密麻麻。>
8点钟开考,王山河的5号考场在教室,李建昆的19号考场……娘的,就说这数大得不正常吧。>
在操场。>
过道中,不停巡视的监考老师,未必全是老师,也有过来应手的机关干部。>
足有二三十人。>
今儿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北风呼呼,寒气嗖嗖。>
考生们一个个手冻得跟冰棍似的。>
这货也好不到哪里去。>
但没人在乎。>
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埋头在试卷上,一笔一画,坚定而忐忑地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一天考完。>
题目很少,每科才两三道,其本身目的就不是为了测验水平。>
真的就因为人太多,要剔除一大部分。>
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