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虎不知道许攸会不会低头臣服,但他知道《三国》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争锋不下时,他投靠了曹操。>
《三国》官渡之战太过惨烈,曹操一次性就屠杀了八万俘虏,“四庭柱”死的死、降的降,此战彻底打断了袁绍的脊梁骨,也把河北之地杀怕了,自此冀州军一蹶不振……>
而这一切都拜许攸所赐,董虎对这样的关键时刻反叛之人同样忌惮不已,所以他必须把许攸所有骄傲打击的体无完肤。>
先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分析,分析敌我双方胜负的概率,说这些就是告诉许攸,袁绍此战必败,跟着他混事只会一同去死。>
跟随主公去死,是忠!仅凭这一点,史书上就会写下浓重一笔,为了这一笔,肯定会有大把大把的忠臣甘心赴死,所以仅凭此并不能真正打击到许攸。>
可董虎接下来的“因缘果”就不同了,农人很清楚如何耕种麦谷,知道该如何将一粒麦谷种出一穗麦子来。>
农人都知道如何将一粒种子变成一穗麦子,而许攸是天下有名的名士,却选择了恶缘,种不出自己想要的果实……岂不是连农人都不如?又如何有资格在董虎面前猖狂、自大?>
这就是董虎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在一旁倾听的董白、董静太过年幼,听不懂这些,伏在地上的许攸显然是听了明白……>
“国之兴,盗贼随英雄立功;国之败,官吏同无赖轻法,而这……就是善缘与恶缘造成的不同结果。”>
“你是聪明人……好像姓许的有不少聪明人,诸如那个月旦评的许劭,他就是明哲保身的聪明人典范。”>
“太傅陈蕃之妻病故,他人皆去吊唁,独独他许劭不去。”>
“许相投入十常侍门下,招募他入朝为官,他许劭亦是不去。”>
“灵帝刘宏活着时,清流党与宦官争斗的尤为激烈,稍有不慎便是身死族灭,如若双方能够决出胜负也就罢了,偏偏双方的争斗最后的结果皆不由他们自己,决定结果的是他们头上的皇帝,如此情形,无论投靠到哪一方都是恶缘!>
太傅陈蕃冲击帝宫,因此而死者难以计数;许相投靠宦官,最后却死于袁绍之手,阉党一系死者甚多……”>
董虎低头看着许攸,过了片刻再次开口道:“与许劭相比,你虽有智谋却善于投机取巧,当然了,这也不能算是太大的事情,这个世道的投机之人多了去,可你应当知道,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许攸伏地道:“许攸不敢反叛,许攸愿为主公赴死!”>
董虎低头看了他片刻,这才转身走向书桌。>
“起来吧。”>
董虎一向不怎么喜欢他人跪着,认为跪着是一种陋习,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很是高傲,也确实很少有人愿意跪着,大多都是抱拳拱手。>
董虎坐回书桌后,拿过董白送来的淮南信件,皱眉道:“本帅不怎么担心广陵郡的防备,征东、征南军足有十万之多,领军将领都是我军宿将,有他们防备广陵郡、淮河北岸,本帅不相信孙策敢北上招惹咱。”>
“你说的对,孙策此次战败折损了过万兵马,他若不能突破曹操的江防,最大的可能就是反叛淮南军,转而攻打九江郡,而且他确实有这个借口。”>
董虎抬眼看向许攸,说道:“还是之前咱说的那样,若是咱没有离开凉并边地,没有出兵干涉这场天下大变,中原五千万汉民会在几十年的战乱中死去四千万,曹操会占据江北之地,刘备会在刘表病逝后霸占荆州南部数郡,之后会入蜀霸占益州,而孙策则会在袁术称帝后而趁机反叛,霸占江南之地……”>
“有些事情看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