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被赐死的翌日,暗通燕庶人的-茹瑺、驸马都尉-永春候-王宁,与燕府将领朱能等一同问斩于柴市。京师震动,百官哗然,在京诸王也是人心惶惶。>
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徐家的女婿-代王朱桂、安王朱楹,及平叛期间左右摇摆的宁王朱权,都下朝之后都自觉来到武英殿内,跪地向皇帝请罪。>
不来不行啊!自从诸王进京后,除了献捷礼、上朝,私底下皇帝连见他们都不见;这又一点没有预兆的赐死了朱棣,他们这脊梁骨都发麻!>
皇上不表态,那他们就得拿出态度来,岂不见平阳王-朱济熿,就因为娶了李景隆的女儿,三天一封请罪折,差点没吓死他。>
“皇上,臣与二十二弟的婚事,那都是先帝给定的。臣等与燕庶人鲜有来往,他造反跟我们没关系啊!”>
“皇上,臣与翟能就是有点小恩怨,不是想阻挡大军平叛。而且,臣最后也让他们过去了!”>
“对对对!十三哥说的对,臣等可不敢附逆,更没胆子附逆啊!”>
来请罪的四王中,只有周王朱橚沉默不语,他是朱棣的胞弟,按旧例,朱允炆叛乱,衡、徐二王,削爵被圈。>
虽然在战时朱橚,支持朝廷平叛,且将三护卫交了出来,可出身的罪过也是免不了的。>
抬手示意后进殿的朱桢、朱楩、朱允熥免礼,朱雄英沉声说道:“五叔,你来凑什么热闹!”>
“臣有罪!臣是燕庶人的胞弟,与他共天共地,他犯的罪过,自然有臣份。”>
“臣来之前,已经让诸子在府中待罪了,抄家、流放,或是赐死,臣都无怨!”>
怨谁啊!要怨就怨他有个好哥哥。造反啊!那是开玩笑的事?而且朱橚为什么要跟着他反,事成不成这辈子都是当亲王的命,难不成朱棣还能把皇位让给他!>
再者说,他行五,从懂事起,他们那个不受宠的娘就告诉兄弟俩,不要惦记那把椅子,那是给长子的。朱橚年轻的时候,是干过些不靠谱的事,可再不靠谱,也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本以为,自己不惹事,他那个整天把先帝、仁宗挂在嘴边的兄长,也能当个忠臣良将。可恰恰就是这个倍受先帝、仁宗倚重的塞王反了,多可笑!>
“皇上,臣不是为自己狡辩,臣就是觉得倒霉!”>
“臣跟着他一块死不要紧,但臣还有一大家子人呢!”>
让鲁植给他们都上了茶,朱雄英从御阶上走了下来,拍了拍朱橚的肩膀,认真道:“五叔,你是什么人,朕还能不清楚。”>
“既然都来了,咱们就说说体己话!”,话间,还对朱权等人招了招手,示意他们都坐在过来。>
“其实啊!自燕庶人作乱以来,朕想了很多。......”>
藩王作乱之祸,古已有之!小到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王室的内斗,大到汉室七国、晋室八王之乱,......,这样的例子,数都数不清。>
太祖分封诸子,以为国家屏障,赐予诸王节制兵马、钱粮、政务之权。无非是觉得,外人靠不住,自家人才能帮着自家人。>
仁宗活着时,常常教诲朱雄英,要与诸王叔、王弟,和睦相处,好好看护大明的江山。>
仁宗虽亡,可犹言在耳。朱雄英是一刻不敢忘记先父的教诲。登基之后,对诸王也是屡加重用,让他们在边境实领兵务。>
拿朱棣来说,洪武朝时,他受命节制沿边士马,那时只限山西、北平。朱雄英登基后,又将辽东诸司,察哈尔都司,划给他指挥。>
“那是一片多大的地方,大明三分一的军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