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就是荀文若吧…,这是我兄长的书信。”>
192年,陈留曹营。>
一个年轻儒生长发飘飞,束于脑后,身穿青色汉袍,恭恭敬敬的站在军营之前。>
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局促和冷淡。>
此人,名为郭誉,乃是颍水志士郭嘉之弟,两兄弟前几年在袁绍处被冷落,而后为许多士族名士讥讽之后,便回到了颍水闲赋了几年。>
郭嘉本打算这辈子就这么开摆了。>
后来想想,自家弟弟还是要谋个出路,于是写了一封书信,让他来找荀彧。>
荀彧,此刻正在曹操的麾下,为首席军师,掌管内政,军政。>
被曹操形容为“吾之子房”,地位极高。>
在荀彧年轻的时候,曾和郭嘉是密友,当然也见过这个弟弟。>
“奉义,许久不见,你已经成大人了。”>
郭誉面色不变,沉默了许久,才发出一个音节,“嗯。”>
他言简意赅,说完这话之后,就不再多言。>
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总是不想说,如果被逼急了,还会不耐烦和暴躁,所以他总是冷着脸。>
被哥哥叫到曹营来做事,实在是有点为难他了,本来郭誉只是打算就这样呆在颍水,等着兄长出山,日后再享受美好生活。>
毕竟,郭嘉只需要注意一下身体健康,不要太劳累,不要跟着去冀州,也许就可以长命一些。>
可惜,再不出来做事,在乡里就要活不下去了。>
自己和兄长都没钱,颍水郭氏又一直欺压,而且徐庶那痞子杀了人,跑了,老母亲让兄长来帮忙赡养,现在也杳无音讯。>
“嗯?没有,没有什么话要和我说了吗?”>
荀彧微笑着打趣,“难道,你今年都已及冠了,也还没有婚配?”>
“没,”郭誉挠了挠头,脸色一黑,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是气氛已经开始严肃了。>
荀彧愣了片刻,看他这样子,心里咯噔一下。>
卧槽,他好像想对我动手……>
这孩子,性子还是这么暴躁,小时候见过几面,那时见过他的诗文,感觉很是飘逸潇洒。>
也知道,这还是从小对武艺都很有悟性,十分精湛,特别是自创一种武艺剑术,叫……叫啥来着。>
叫快捷剑,真的很快。>
……>
知道和郭誉继续聊下去指不定要出什么乱子,荀彧低头去看书信,而后见到郭嘉在书简上说得明白。>
自家弟弟已经懂得文韬武略,对天下大势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并非如冀州那些所谓名士所说,愚昧无知,胡言乱语。>
他懂孙子兵法,懂策,可说论但不可写,不会书法难为编纂,懂行军之策,可以带兵,武艺高强可为猛将。>
这一连串的介绍下来,荀彧越看越觉得……>
卧槽?这么吹的吗?!>
奉孝不像是这样的人啊,年轻人区区及冠年岁,懂这么多就算了,还文武双全,还可以带兵,这要是拿去给了主公,岂不是要被讥讽!?>
“这书信,真的是奉孝亲自所写?”>
“是,”郭誉淡淡点头,不肯多言。>
“那,我考考你,你可知,现如今,主公在兖州关键为何?”>
“当前之局势,该如何解决?”>
“简单……”郭誉眼眸稍微晃动了片刻,几次抬眼来盯着荀彧,却一直没开口,气氛登时就凝固在这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