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杯酒。”>
“怎么?”>
“先喝。”>
陈亚军杯起杯落,遂不解望着对面。>
李建昆沉吟道:“我问你,假如让你去摆摊,你怕吗,豁得开脸吗?”>
“摆摊?卖货?”>
这事陈亚军不是没琢磨,有些返城知青正在干。>
就算被红袖章撵着跑,也好过兜里一个子没,家里家外,处处窝囊好!>
但做买卖是需要本钱的,他哪有?再说压根不知道货源渠道。>
人能告诉他?>
这货眼神明亮,忙问:“建昆,难不成你有什么好门路?”>
“你先回答。”>
“怕个毛啊!我特么现在还有脸吗?”>
陈亚军高低没喝醉,忽压低声音,但表情特狰狞,道:“不怕告诉你,有时候被逼急了,我特么打劫的心思都动过!”>
“……”>
敢情前世83那拨,有你一个是吧。>
李建昆思忖少许后,手叩桌面,“十天后吧,到北大找我,37号楼,307。”>
“到底干啥?”>
“来了你就知道。”>
----------------->
32路公交,也叫332路,70年代京城公交和电车大幅增加,原来的编号不够用,遂加300。>
半下午仍然很挤。>
开辟第二产业的话,那要陈亚军做得来才行,他会做什么呢?>
好像啥都不会。>
李建昆戳在车上咂摸了十分钟,“产业计划”形成。>
有什么资源用什么资源吧。>
搞原始积累嘛,干啥不是干?>
隔日,上午蹭了堂本科生的英语课,下午猫宿舍,做照片的空隙,随手画了几张素描。>
5月3日一早,李建昆先去了趟菜门营鸽子市,送货,收订单,遂去五道口乘郊区车。>
这回不进城了,往更乡下的地方跑。>
京西,田村,半壁店。>
这地方有家老都知道,跟祖国一般年纪的国营厂。>
京城第一橡胶厂。>
主要生产胶鞋和自行车内外胎。>
下车后,李建昆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眺望几眼,再往前,似乎能到阜成门。>
过去的内城九门之一。>
目的地无需找,抬头就是。>
来到厂门口,一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拦住去路。>
岗哨里走出一老头,上下审视着他,问:“做什么的?”>
“大爷,有点事想麻烦贵单位。”>
李建昆笑呵呵呈上一物,这回不是香烟,他的学生证。>
大爷隔着门,接过一瞅,那股戒备立马消失,神态迥然不同。>
肃然起敬!>
这就是1978年,大学生的排面。>
再过一年,五道口的大学生,甚至能竞选海淀人大代表。>
这是什么概念?>
首都的一个区!>
你就说虎不虎?>
李建昆这张北大学生证,搁别地方暂时效果未知,但放京城,可比介绍信好用得多。>
这便轻松进门,门卫大爷领着,直奔厂长办公室。>
大学生的事,就没有小事!>
人小同志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