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涵做了一段时间大理国礼部尚书后,对大理的贪腐深恶痛绝,各级官府都在截留税赋,叫大理小朝廷常年入不敷出。放眼四望饥民遍野,和新宋国的境况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她说:大理必须得变了,大理国是全体大理人的国度,不是段家一家的国度,再不变革老百姓都要造反啦,朝廷也无法维持下去。>
段小林叹息一声说:早就维持不下去了。咱俩这次来成都不就是因为国库空虚、粮食短缺,来找三哥求援的嘛。>
四娘委婉的说:这些年大理连年征战,国内四处狼烟,老百姓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太苦了。大理不像咱新宋,前方打仗,后方安稳有支撑。>
都是三哥儿谋划的好,一步步干出来的。>
一个国家做事没得定力,不讲诚信咋行?哎。>
段小林耷拉着脑袋彻底无语。>
赵思涵拉紧段小林的胳膊说:她支持小林子的决定,要把大理国从泥潭里拉出来。>
赵玉林如何不晓得她的妹子决心如此之大,正和赵飞燕、顺直娣二人叙话呐。>
飞燕问他,就不给小林子撑起,帮他一把?>
顺直娣也是盯着他,要他发话。>
他问:如何帮?>
让段小林带兵回去吗?>
那就正好给了大理小朝廷中顽固势力的借口,煽动老百姓起来和咱们拼命。大理的事情还是要他小林子自己下决心收拾。>
只是咱们得做好应急准备。>
眼下兵部尚书杨兴运和枢密院的苗老哥都在外面,咱们就去一趟新市吧,大奎在那里修铁路,手上可都是打过仗,见过血的百战老兵。>
赵飞燕一脸惊喜,欢喜的问他:原来哥儿早有安排,还在和咱们打哑谜。>
顺直娣也是佯装愤怒的上去使劲捏他的肩颈。>
赵玉林哎呦呦的假装疼痛,十分难受的模样说:他又不是诸葛孔明,不过是碰巧了吧。大奎的筑路兵都是从边关整编过来的,只需要将武器送过去稍加训练就能使用。>
谁都想得到嘛。>
这句话一出,又被顺直娣的小粉拳猛击。>
飞燕亲自续了茶水送给他说:大理的事情就这样了,呼兰那里咋办?>
她俩去了一趟邛州,人家呼兰妹子根本就不想大漠的事情,要一心在邛州造福父老乡亲。>
顺直娣也是嗯嗯的告诉他邛州变化大了,火井出火气之后那里迅速立起无数的工坊,商人看到商机后都跑去那里开店、修作坊。如今,进出吐蕃路的茶马古道上又是一片繁荣的景象,邛州的税赋都翻番啦。>
他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呐,那是呼兰嘴硬,一点不想绝对是假的。准备让她去大同府吧。>
次日,赵飞燕把华岳请到赵玉林的公事房讲了要防备大理国动乱的事情,华岳当即支持。>
中枢院随后召集臣工议事。>
礼部通报了拟支持大理渡过难关的援助决定后,赵玉林给大家讲:大理小朝廷的掌控力越来越弱,但是咱们必须稳住大理才能放手对付北方的草原帝国,援助大理就是在援助咱们自己。>
而且,这些借款,借粮都是有协约的,咱们先助他们撑过去,再和大理细细算账。>
诸公都懂,自然无话可说。>
接着,杜凡提出退休,推荐利州路的陈隆之接任户部尚书。此事,赵玉林早就让他和余街、游式通气,陈隆之有这些临安来的旧臣阁僚支持,加上赵飞燕和他的默许,大家都在说陈隆之的好,很快就定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