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等,共管兵7。5万人,以备御吐蕃。为解决军粮问题,约于仪凤年间(676~679年)在河湟地区开始屯田,到永隆初黑齿常之任河源军大使时屯田面积达到5000余顷,粮食年产量最高时达100余万石(见唐代河湟屯田)。
吐蕃为与唐军对峙,也在青海境相应设置了不少军事单位,如石堡城(铁仞城)、大莫门城、九曲军、渔海军、青海节度使等。唐蕃之间基本上以赤岭、黄河为界,但不同时期又因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变化而略有伸缩。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哥舒翰率河西、陇右两节度使区精兵东守渲关,西部边境空虚,吐蕃乘机攻占了包括今青海东部在内的广大陇右地区。吐蕃将占领区唐人沦为奴仆,对他们强制实行民族同化政策。驱迫壮者为其作战,把他们的眷属留在后方作人质,同时从事农牧业生产。
9世纪中叶,吐蕃王室分裂,贵族权臣自相火并。驻河陇地区的军官将领尚婢婢、论恐热等互相混战,对河陇地区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破坏。河陇人民在沙州汉族人张议潮领导下乘机起义。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鄯、廓、兰、河等11州地复归唐有(见张议潮起义)。在此前后,由吐蕃随军奴隶演变而来的榅末人形成一定的势力。张议潮死后,唐和吐蕃都不能有效控制河湟地区。榅末人参与吐蕃平民奴隶暴动后,一度控制了河湟等地区的局势。唐末五代,青海地区处在分散的地方割据势力和大小宗教首领的统治之下。
隋唐时期鄯、廓2州辖下的编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其赋税摇役等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吐谷浑、吐蕃、党。项羌等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吐谷浑人饲养的青海骢十分著名。吐谷浑与隋、唐都曾有过长期的互市关系。唐与吐蕃曾以赤岭为互市地点。唐以丝织品、茶叶等与吐蕃交换马匹等。隋唐时交通邮驿业有一定发展,唐蕃古道被后世誉为沟通汉藏两族联系的“黄金桥”。纵贯青海境的逻些沙州道是管理较完善的驿道。唐代佛教盛行,一般认为今西宁北山的两尊露天金刚像雕成于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年)和敦煌佚名氏等写下了不少有关青海的诗作。
唐末五代至宋初,青海地区处在吐蕃地方割据势力和大小宗教首领的分散统治之下。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河湟吐蕃逐渐形成几个较大的部落集团,各部落集团听命其大首领。如河州有耸昌厮筠,宗哥(今乐都)有李立遵,邈川有温逋奇等。这些大首领均图谋发展势力,吞并对方,统一河湟洮地区。于是吐蕃王朝时期赞普之后裔角厮罗成了他们争相拥立以号令诸部的对象。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年,李立遵在廓州尊角厮罗为赞普,标志着河湟吐蕃政权一一角厮罗政权的诞生。此后角厮罗既是人名又是政权和部族名称。
角厮罗本人早年被大首领们争夺拥立只是当作旗帜、愧儡,而这些大首领们在互相争夺过程中势力均遭削弱。后角厮罗摆脱大首领们的控制,约于11世纪30年代中期将政治中心迁至青唐城,从此,角厮罗政权逐步走向兴盛。角厮罗辖地主要是河湟洮地区,盛时幅员3000余里,今青海全省皆在其辖区内。境内以吐蕃人为主体,还有党项人、汉人、回鹘人以及侨居的西域商人等,人口最多时近百万。角厮罗经济的主要产业是畜牧业,其次为农业,手工业中最负盛名的是锻造铁甲。角厮罗利用丝绸之路北道为西夏控制后,许多商人苦于西夏人的盘剥而改行青海道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青唐城一时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见角厮罗贸易),角厮罗也因此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角厮罗的强盛及其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引起周边民族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宋、辽、西夏皆谋与之建立关系。角厮罗政权与宋、西夏、辽以及回鹘、西域都有交往,与宋的关系尤为密切。角厮罗政权前后存在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