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个开云实验中学,公有财产、民营运作、政策倾斜、全市择优、利润可观,却不知去向,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搬迁后,150亩的校园、近亿元的建设,几经运作便4千多万元卖给了开云实验中学,实现了全面的私有化,这其中到底有何章?不知,只知道会计一次就挪用500多万,事发后教育局计财科及个别局领导居然组织全市会计调钱帮其退赃,我虽然情愿相信是领导们对同志的关心,但何尝没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猜疑?公办普高不得办复读班,教育局领导有办法,老十二中便成了民办济沧海补习中学,全市任何学校不得办复读班,全部复读生学生只能在济沧海复读,济沧海于是成了高考升学大户。殊不知所谓的高考升学大户,是给每个高中定下输送优等复读生的指标,其中包括那些已经上了二本线的复读生。声誉来了,这一所谓的民办学校或者某些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有今年清塘中学一改制,教育局招生政策马上有变化,牵头的虽只是教研室的一个副主任,但又有谁知背后的背后还有谁?德州的教育办活了,其实更活的是搞钱的路子。
第二、素质教育喊得好,急功近利“重”高考
生命化育人方略的出台,不能不德州人对教育的领悟有独到的一面,素质教育在德州似乎真的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可谁又知道,思维可以创新、方案可以创新,而指导思想不变,一切仍只能流于形式。更可笑的是,所谓生命化育人,竟然成了大肆发放挂着教育局局长范德贵为主编的练习资料。领导们在任期内谁不想出点成绩?而最好的社会效应就是高考上线的人头,于是乎二本上线目标、北大清华指标成了领导们追求的重中之重,服务于领导的需要,各校谁敢不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高三、放在抓高考上线人头的追求上?于是乎,谁又能真正把生命化育人付诸实践?甚至于又有几个学校把按上面的要求开课?检查了,换假课表、做假材料,又有几个学校不忙的不亦乐乎?除了对高三特别关注外,各年级、各学段又有谁真正地关注?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希望寄于高三一年的拼搏,除累了教师、苦了学生,也实在再挖不出多大潜力,这难道不是德州教育无法持续发展的病根?为把一切非智力因素利用起来,高考编排做章,专业生与优秀化生穿插而坐、优生与中等生相互搭配、济沧海复读学生得统一着装………这难道不更是德州教育的悲哀?这样的恶性循环,德州的教育何日才真正有出头?
第三、玩权弄术手段高、任人唯亲更唯钱
谁都认为教育部门是清水衙门,可谁又知道德州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同样暗藏玄机?谁又知道他们比别人更会玩权弄术?不一个校长或者副校长的提拔是多少钱堆出来的,也不人才招聘中到底有多少猫腻,还不人事调动和安排中的油水,单只看进城的人员吧,城关及附近地区是严重超编,而偏远一点的地方却严重少员,而差不多年年仍有大批人得以调进城关及附近地区,为何?再看那些领导们的亲人,又还有谁不在城关及附近地区?一朝天子一朝臣,培养后备人才、建立后备人才库成了领导们提拔亲人的冠冕堂皇的法子:某领导的外甥立马成了校长助理、某领导原工作的亲兄热弟们立马得到提拔、某领导的外甥郎立马成了某重点高中的副校长、更想把其姨夫由某重点中学调至一中任副校长,谁知碰上个不懂味的校长坚决拒收,弄得一个非常不错的业务校长被搁置起来无处可去,最后不得不安排到督导室圆了这个难堪。
第四、教辅资料统一订、利益分配“合理化”
教辅资料的征订上级部门早有规定,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来基本由局办公室统一征订基础训练,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几年更强调由主管普教的副局长、普教科科长和县教研室牵头、各校业务校长参与的所谓民间化统一征订某公司资料,冠冕堂皇地加上了两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