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的一个“补充说明”。那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因果的关系”;所以,那就还要在它们之间,加上一个表示原因的连接词,“盖以之”。
第二,所谓的“可能”和“难能”,全都是“口语”——要是换成“书面用语”,那就应该是“可以做到”和“不愿意做到那一点”。
第三,所谓的“其父之臣与其父之政”——表面上看,十分的明确而又具体;可就它们在这一句中的作用来看,却只能认为,它们所表达的,仅仅是一个“非常模糊,而又非常抽象”的概念;即,“他父亲身前所定下来的规矩”,简而言之,那就是“其父之道”。这一种表达方式,叫“借代”。
5孟庄子之孝难能
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分头弘扬孔子学说;由于各人“秉性”、学力的差异,所理解所传承的孔子思想也就有了差异。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参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应该是反映了他们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切磋的情况(参见前篇《吾友张也为难能》)。
无论是褒是贬,都可以看出,孔门师兄弟之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实事求是,直言相告。由于地位平等,也就既没有互相吹捧,也不是互相攻讦。
至于其各自的再传弟子之间,分歧递增,同时出现利益的争夺,以致互相贬损、谩骂,如荀子斥责“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初步解读——曾子说:“我听先生说过:‘人是不能自竭其情的,必要尽情就是遭遇亲丧吧。”
钱穆先生对于这一节的解说——
致,尽其极。人情每不能自尽于极,亦有不当自尽乎极者。惟遇父母之丧,此乃人之至情,不能自已,得自尽其极。若遇父母丧而仍不能自尽其极,则人生乃无尽情之所,而人心之仁亦将澌灭无存矣。
这一节的难解之处在于“人未有自致者也”的“未有”二字。若解读为“没有”,“人是没有‘自致’的”,不管“自致”怎么解读,都显得武断,不能服人。
“说有容易说无难”,“有”,指向对一个存在命题的肯定,发现一个,就能证明其为真;而“无”,指向对一个全称命题的否定,“人没有自致者也”,能够涵盖古往今来所有的人吗?!
涵咏再三,强巴以为,这里的“未有”只能解读为“不能”;“人”,处在社会关系之中,受礼法约束,是“不能”随意“自致”的!
人,生活在家庭、社会之中;几乎所有人,积小就受各种“规矩”调教,进入社会以后就受“礼法”约束,非但言语行为不能“随意”,就是感情的表达、情绪的发泄,也都有“界限”、有“度”。经常越过“界限”而“无度”的,除非是“狂人”。
这也就是所谓“人不能自致者也”。
而一旦至亲至爱之人死去,有些人就“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痛哭得死去活来,甚至有毁伤自己以至自杀“殉情”的表现!
曾参提到这个,应该是以之佐证“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初步解读——曾子说:“我听先生说过,孟庄子的孝道,其他方面(别人)也可能做到,而他不更改父亲留下的臣僚和政策,这就是难以做到的。”
钱穆先生对于这一节的解说——
孟庄子:鲁大夫仲孙速,其父献子,名蔑,有贤德。
按:〈学而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与此章参读。宋儒惩于绍述之事,说“三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