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涅破小说网 > 竞技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二十八章【动荡的年代】(2/4)

第二百二十八章【动荡的年代】(2/4)

上一页唐朝那些事儿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涅破小说网在线收听!
“宽乡”也发生了授田不足的情况。

官员所分配的永业田也有不足额授田的,而且所缺的不是一亩两亩,缺少一半以上都是正常,这就可以理解了,公务员这个待遇高的群体都受到这样的待遇,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朝廷掌握的土地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早晚有发完的一天,不够了,怎么办?

不发呗,于是无论是官员还是“狭乡”、“宽乡”的老百姓都遇到了授田不足的情况。据现有史料分析,当时还是有不少的土地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根本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更无权支配其使用,李渊虽然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但是始终无法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取土地。

口分田是要收回的,禁止私自买卖,那样是犯法的,轻者要打屁股,重者要坐牢;永业田虽然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但是也不允许私自买卖,如果有特殊情况迁移到别的地方,也得经过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才可以买卖,李渊实行这样禁止土地买卖的制度,主要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

国家一年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国家控制土地的多少,如果土地都被世家大族或是官吏买走了,自己找谁收税去(世家大族往往都是当官的,当官的不纳税),在与他人争夺土地这方面李渊不想失败,为了保证每年有足额的税收,李渊也不能失败。

在唐初,这些情况执行的还是很好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步,均田制的发展,农户们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买卖的程序变得不太复杂,惩罚也不严重,一遇见天灾**。农户们便变卖土地,借以渡过难关。于是土地兼并现象愈衍愈重。

同时,租庸调制度并没有随着均田制的走向而调整。无论农户所分的土地足不足额,每年应缴的赋税都没有变,如果每年一百亩土地可以让老百姓过的很好,在“宽乡”分得五十亩土地,也可以勉强度日,可是在“狭乡”只分得二十亩土地,就连交赋税也不够,更别提怎么生活了。

于是“狭乡”的人口纷纷向“宽乡”流动,可是慢慢的就会发现“宽乡”的土地也不够了。“宽乡”也变成了“狭乡”,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无法生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在所难免的走向了末路。府兵制如果说均田制是大唐王朝的经济支柱,府兵制就会说大唐王朝的军事支柱。

府兵制是预兵于民,民兵合一的制度,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士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自备武器、粮食、铠甲、衣物,大大减少了政府开支。骑兵所骑的马,是由政府掏钱,自己去买。

这让我想起来了古代的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等这些马上民族,他们所实行的制度是军政合一。军事制度也是行政制度,要说打仗,操起家伙。骑着马,就干。一dian都不含糊,都不用国家拿一分钱养他们。干起仗来,勇猛无比,全民皆兵。

不打仗的时候,就在草原上放羊,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实行的也是民兵合一的制度,不同的是,他们实行全民皆兵,而府兵制是在农户中挑选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弓马娴熟者,组织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联想到北魏和西魏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府兵制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样做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和后来的入主中原的满族有着相似的地方。

满族定鼎中原后,将他们的八旗制度也带入了中原,仿照满八旗、蒙八旗,又建立了汉八旗。鲜卑人在夺取中国北方后,将他们在草原上所实行的制度和中原人民的生活习性等因素相融合,创造出了府兵制这种制度

下面我们用一个人——李四,来更加形象的说明唐代的府兵制。

我们假设李四就生活在唐代,而且正好是生活在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之前(唐玄宗李隆基时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唐朝那些事儿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