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后世搞导弹的要滋润。
朱延平手里没有那么多的优良木匠和高品质的木材制作车辆,所以只能用铁钉,而且他更信任铁钉……
卢象升看朱延平与宋应星各自代表手里的衙门谈业务,算是明白了,人家朱延平的十五万两军械款子可以当二十万、二十五万来用,拿的几乎都是成本价,他的两万两就没这个待遇了。
他也翻着张家湾工坊提供的各式军械造价表单,勾了单兵装备的刀枪类军械这些必备的外,余下的款子只够一千八百副棉甲。
更可气的是工坊制作钢片,棉甲后续加工由镇虏卫城的布庄完成……
余煌和侯峒曾基本上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如果这回科举不利,他们就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幕府找个事情做,积攒资历和经验。
还有其他一些住宿在朱延平府上的会考举人有这种想法,他们第一时间忙着去找师友去讨论、估算自己的成绩。他们两个是三吴人,与朱延平是老乡才在第一时间来南皮。
反正幕府里也有进士前辈,咨询他们也是一样的。跟着他们学习,也能积攒考进士的经验。
卢象升见朱延平这边谈完一些技术方面的设想,耍起了无赖:“宗柔,我部弟兄这回还缺二百副棉甲,这事你得帮帮忙。否则,愚兄无颜回大名面见部属,就赖在你这里了。”
朱延平接过卢象升的单子,看了看道:“我布庄的加工利润让一让,可以凑出来。以后,建斗兄不妨与长庚兄多多走动。我们带兵的粮饷靠朝廷,吃饭的家伙可要靠长庚兄。”
见卢象升撒泼,宋应星只是摇头笑笑:“工坊里的大匠师们,唤某为大老爷,唤宗柔为二老爷。我们这两个老爷压在他们头上,日子都不好过。对建斗这里,坊里也只能公事公办,还望见谅。”
卢象升自然理解,张家湾工坊越来越大,光靠给民间制作铁器就能养活自己,想霸占染指工坊的人不少。可朱延平顶在那里,没人敢动宋应星。
宋应星在,工坊里各方面才能正常运转兴兴向荣,工匠们日子再难也比以前好过了。所以称呼掌事的宋应星为大老爷,他们的靠山朱延平就是二老爷。
卢象升又看看朱延平的订单,连军士的餐盘都订购了,还标注为全钢防锈处理,其他钢制广口水杯,铳刺,与铁蒺藜配套使用的机关兽夹、地雷都是一堆堆的。
军械方面的事情谈完,兵员也即将聚齐,剩下的事情就是修建军镇、操练和衣甲。
衣甲方面朱延平也为难,家里的布庄一边扩张一边完成登莱军的军服单子,估计到四月份才能完成登莱军首批五万套军服。
卢象升本以为朱延平会建造简易营垒,抓紧时间练军,也有过来学习的意思。所以过来时将天雄军骨干都带上了,现在也不算白跑,多混了二百套甲和一车的干果,当夜就出发了。
此时的山东兖州府漕运重镇济宁,横海营接收第二批两千兵员。
出了一点点麻烦,曹州守备刘泽清带着家丁找上门来,他手里泰安籍军官潜逃,据说投了车骑新军,在济宁总兵府参加会议的刘泽清当即发作,找横海营正营将袁刚讲道理。
拥挤的漕运码头上,新兵已经登船,袁刚不愿意搭理一个小小的地方守备,就把花名册拿出来让刘泽清自己查。
只是有些意外,这个守备竟然识字……
别说守备,就连济宁城里的漕运总兵,袁刚也是不怕的。一个总兵,手下战力还比不上车骑府一个营,有什么好怕的?
“不可能不在,陈金海同乡亲口说的,说我部队官陈金海入了招兵大营。”
袁刚看不起刘泽清这种守备,刘泽清还看不起袁刚这种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他刘泽清是当兵的不假,可他也是受过精英教育的,自认不比各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