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邻居恒星表面吸取物质。
不过,对于双恒星来说来说,他们几乎同样大小。因此,不存在一颗恒星从另一颗恒星上吸取物质的说法,而是两颗恒星共享一部分物质。根据计算,双恒星大约有30%的物质是相互共享的。
这样一个系统非常罕见,因为处在这一阶段的恒星非常短命,很难当场抓住它们。由于这两颗恒星靠得太近,高维计算出强大的潮汐力会进一步加剧恒星内部的物质混合。或许已经展现出了这种内部的混合。”
但他们的命运注定是灾难性的,高维判断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中的一种。第一种结局是,两颗恒星合二为一,很可能产生一颗高速旋转且可能带有强大磁场的巨型单颗恒星。“如果持续高速自转,这颗恒星可能会以宇宙中最剧烈的一类爆炸了结自己的一生,这类爆炸被称为长伽马暴。”
第二种可能性,“如果两颗恒星充分混合,它们都保持致密,那么双恒星系统或许可以避免合并。这会导致它们走上一条新的演化道路,与传统的恒星演化预言完全不同。就它们的具体情况而言,两颗子星很可能会在超新星爆炸中结束生命,形成一对密近双黑洞,最终合并成一个大质量黑洞。这种奇特的天体可能会是强烈引力波的来源。”
不过,无论它们将会以哪一种方式迎来死亡,其场面都是非常壮烈的。高维仔细的持续观察了很久。然后他缓缓的利用磁性衣的作用走向自己的座位,接着一屁股坐在了上面。
其实整个身体仍处于失重状态,预测到双恒星最终的命运是走向死亡,不管是出于哪种情况它们都会形成致密的天体,从而具有强大的质量和重力。联想到自己离开地球4千年时间了。攻克了一座座科技高峰,可是重力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是时候攻克一个这一重大的科技难关了。
他在观察双恒星相互接近的时间里。关于最终会形成强大重力场的情景让他受到启发,强烈萌生了完成人造重力场的科技攻关。一个设想在大脑中形成了。
高维没有让战舰进入超空间航行模式。他决定在向参宿一挺近的时间里,攻克重力的问题。这需要试验。在超空间环境中重力实验会引起力场的混乱。所以高维认为自己应该稳妥点好。
重力其实就是物体因自身质量对外界产生的一种空间作用力。最明显的就是星球引力。其实引力存在于各个方面,只是大小不一,探测到和探测不到两种。没又探测到不等于它不存在。
高维认为自己应该从白矮星理论入手,从中子星中得到结果。
恒星演化至晚期时,其内核都会收缩,外层都会膨胀,成为红巨星。不同质量的恒星,形成红巨星时,其大小是不一样的。小质量恒星形成红巨星时,以碳为主的内核收缩,密度加大;以氢和氦为主的外层气体膨胀,脱离内部塌陷的潮汐引力逐渐远离内核,且温度会逐渐下降。当外层气体离内核越来越远时。内核对外层气体的引力也越来越小,气体将逐渐消散于宇宙空间,暴露出中心的高密度、高温度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白矮星。
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燃烧碳却仍不足以燃烧氖的高温,这理论上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镁组成的白矮星。偶尔有些由氦组成的白矮星,不过这是由联星的质量损失造成的。高维知道太阳的最终结局就是一颗白矮星。白矮星由于没有了能量补充,虽然它表面温度高达数万度,但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地冷却下来,最终它有可能成为一颗不再发光发热的黑矮星。但不管怎么说它的致密重力都始终存在。
理论上从白矮星中很难能提供出人造重力的假设理论。它们两者好像原理相同。但是中子星原理更加简单明了,也更容易把中子星的理论嫁接到人工重力场上来。从白矮星到中子星,高维反而假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