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棹卒,他让你做军校,你便是军校!”>
刘基下达了指示。>
张允闻言眼珠子一转,嘴上称诺,心里已经盘算起该如何讨好徐盛。该送什么好呢?是美酒?美姬?美玉?良弓……>
刘基不管蔡瑁、张允作何感想,走到最后一人面前。>
刘基望向这名毁誉参半的人物,只见他生得确实高大威猛,不怒自威,一看就是大将之才!>
魏延则低着头,不敢直视刘基的面孔。>
刘基突然伸手按在魏延后脑勺上!>
魏延却是纹丝不动,一言不发。>
刘基摸了摸,没摸到传说中的反骨。他为自己的举动感到好笑,面上则不露声色地说:>
“魏——延?”>
魏延就这样低着头抱拳回应:“魏延见过刺史!”>
刘基收回手,魏延这回倒是直接抬起头来。>
刘基心底浮起一丝涟漪,嘴上说道:“文仲业赞你有将才,吾观之确然。现命你为别部司马,你可愿意?”>
魏延闻言,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慷慨激昂道:“愿为主公差遣!”>
刘基将他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先到淮西营领一曲,好好干好好学!”>
“诺——!”>
至此,入主荆州后刘基要面临的军事问题悉数解决。>
在招降了黄忠、魏延二将后,刘基还得到了霍笃的弟弟霍峻的投效。蔡瑁和张允就不提了,刘基觉得他们是烂泥扶不上墙。>
但军事其实是所有有待解决的问题中最简单的。>
之后还有内政、经济、外交等问题等着刘基处理,这些可比点兵点将要更难于应付!>
所谓政令不一,不可以治国,刘基接下来要解决的正是最棘手的内政问题!>
而所有内政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重组荆州州府的组织架构。>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该提拔的要提拔,该留任的要留任,该打发走的打发走。>
但这句话听上去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很难。>
还好刘基可以和麾下谋士一同商量,可以迅速着手,不用像空降领导那样还需蛰伏一段时间观察。>
当晚,刘基在公署召见刘晔、诸葛亮、徐庶、向朗四人,继续商讨改组荆州州府的事宜。>
会上,四人建议刘基重用蒯良、刘先、伊籍、邓义、韩嵩五位刘表旧臣,其余闲散则酌情辞退。>
其中蒯良因为积极投降刘基,所以刘基决定将他从荆州从事提拔为荆州治中。>
刘先依旧任别驾,因为他在刘表旧臣中的官位最高,刘基实在不好调动。>
伊籍被授予议曹从事,韩嵩任师友从事。这二职虽是荣誉职位,但都算是近臣。邓义则被授予兵曹从事一职,负责替刘基打理荆州军务。>
从蒯良、刘先等人的职务中可以发现,刘表搭建的高层班底并没有被刘基拆散,只是稍微调动了一下位置。>
刘基这样做还是为了换取刘先、蒯良等人的支持。不过这些人也确实都是世之俊杰,才能完全对得起他们的位子。>
既然高层没有太大变动,那么中层的实权职位刘基就要拿捏在手。>
刘基与诸葛亮等人商议后,又确定了自己手下的文官们的职位。>
刘晔从庐江东曹掾转为荆州从事祭酒,庐江长史张昭则被调来荆州担任簿曹从事。>
在庐江任转运使的顾雍,现在被调来荆州担任主簿,刘基是想以此在荆州引入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