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牌只能自己使用,乃是出门信物,没有身份牌严禁出入县城和京师城门,严禁借用。>
若有身份牌遗失,必须在两天内补上,不过要收取手工费。>
十二户为一组,设组长一户。>
十二组为一村,设村长一户。>
十二村为一乡,设乡长一人。>
十二户人家轮流做组长,一户做一个月。>
重大问题上,若一户出现问题诛连十二户。>
村长有十个组的村民选举产生,三年选举一次产生新的村长。>
乡长同样有全乡所有村民选举产生,三年选举一次,最多连任两次。>
若有陌生人进入村子,必须检查此人身份号牌,没有身份号牌要进行登记并上报。>
组长有事找村长,村长有事找长乡,乡长有事找县令,任何人不能懈怠,更不能故意刁难,违者重罚!>
……>
在杨廷麟心里,乡村和保甲里甲类似,只是规划的更加仔细,更方便管理。>
可是这个身份号牌却让他眼前一亮,京畿地区实行身份号牌后,人们拿着身份号牌完全可以自由流动。>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自家地种完后可以去其他地方帮忙,能够获取相应劳动报酬,百姓就多了一份收入,生活肯定会变得更好。>
古代对人口流动地管理也十分严格,毕竟人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事、经济等综合因素。>
有了人口才有徭役、赋税和兵员,所以百姓们有了另类的身份证:户籍。>
也就是将你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朝廷好找你收税。>
但户籍都是官府登记在册,只证明这个地方有这个人。>
百姓们并没有类似身份证的证件来证明自己,而且户籍制度反而限制了百姓的自由。>
由于技术有限,财力不逮,每统计一次户口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让古代百姓们像我们今天一样随意移动,那就会出现本地有户籍记录,但无人员可以征税、征兵。>
而流动到外地的人员,因当地没有他们的户籍资料,也无法对其进行征税等行为。>
所以朝廷也规定户籍地上登记在册的人,禁止随意移动。>
没有了人口流动,百姓们也不出远门,大家身边就都是熟面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朝廷还每十户抽选出一个保长,从基层对百姓进行管理,乡里乡亲的更了如指掌。>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百姓开始有照身贴,最后商鞅逃难时也是死在自己规定的制度上。>
秦国之后,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了身份象征只有户籍,但官员基本都有象征自己地位的牌子。>
比如虎牌,鱼牌,龟牌,玉牌,象牙牌等等,僧人出行有度牒,商人读书人出行有路引。>
但这些和普通百姓基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基本不出村,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未去过县城。>
可是明末乱世天灾人祸流民遍地,为了不被饿死,流民到处乱跑,甚至大明京师都涌进数十万流民,这时户籍基本成了摆设。>
在土改之前,想在京畿地区实行身份号牌制度基本不可能。>
可现在流民已经全部被安置,京畿地区已经稳定下来,完全可以实行身份制度。>
杀贪官斩勋贵,虐建奴平流寇,大力救灾,土地改革,似乎少年天子无所不能。>
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