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若水身后,很绅士地移动座椅请凌妹妹落座,然后才惊魂初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抬眼望着对面美丽迷人的女伴,他有着几分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感觉,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些什么。
还是凌若水主动地打破了他们之间略微尴尬的沉默,和鲍容瑹以往见过的相亲对象不同,凌若水并没有那种通常第一次单独见面的那种局促,也没有那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性,只听她缓缓地但很自然地了一句,“那和我你自己吧。”
凌若水的声音听起来很温柔可亲,似乎还带着些鼓励和期盼,让鲍容瑹觉得很亲切,就好象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重逢时问候这些年来的境遇一般。自然得仿佛早已熟识的语调,毫不费力地让鲍容瑹敞开了心扉,诉起了过往的点点滴滴......
鲍容瑹是四川人,因为当年的汶川大地震,年仅十四岁的他,早早地就失去了除了年幼的妹妹之外的所有近亲。由于房梁的打横架出了一个狭的空间,使得年少的鲍容瑹和妹妹很侥幸地逃过了这一劫,同时因为他在深埋地下的时候,一直坚持不懈决不放弃地保护着自己的妹妹,还曾经被各大媒体当作典型,十分落力地广为宣传了一把。
突如其来的“出名”给鲍容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同样重大的转折。对于这一对在天灾中不幸成为了孤儿的未成年兄妹,许多好心人纷纷捐出了善款,还有不少家庭表示愿意收养,或者助养鲍容瑹和他妹妹。
尽管少年鲍容瑹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一双手来养活自己和妹妹,只可惜有关部门的领导却不这么认为,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当事人的鲍容瑹和他妹妹本人居然没有多少发言权,更不用提什么决定权了。
经过所谓的“深思熟虑、反复甄选”,最后鲍容瑹被北京的一个民营企业家给助养了。该企业家在当年的那场大灾难里为汶川人民出钱出力,不但以企业的名义捐赠了大量的物资,而且还牵头组织和举办了好多场明星募捐活动,当然还有他个人对鲍容瑹的助养,在随后的日子里也被北京当地的媒体很是追踪报道了一阵。而作为这一系列追踪报道的受益人,鲍容瑹也很幸运地在北京城落了户,虽然这并不合乎他的本意。
而鲍容瑹的妹妹,却是被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所收养了。也许是出于对无私地向汶川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国际友人的答谢,总之,一些变成了孤儿的孩子,在相关机构的安排下,被一些排队排了很久的国外家庭带走了。
对于当时还缺少人生阅历的鲍容瑹来,他并没意识到这样的离别代表着什么。多年以后,他只能模糊地记起当年在一名官员对他宣布了相关决定,他的秘书对自己解释完了具体操作流程之后,附带的那个其实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以及那一丝羡慕的语气:“那可是对你们兄妹俩的特别优待啊,别人想去还去不了呢。你想想‘凤姐’为了搞一本美国绿卡,都把自己折腾作践成啥样子了?你们这可是赚老大便宜了呢。”
年少的鲍容瑹并不想挡妹妹的路,从纯理性的角度上来,当时有关人员的这种安排,确实是希望能更好地安置他们。至少在不少人眼里,一个北京户口和一本美国绿卡,决对是大大的优待了。尤其是对于两个无依无靠、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这怎么看都能算得上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了。
只是时至今日,哪怕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每每想到那些自以为是替他们着想,而最终导致了他们兄妹被迫分离的“大人物”们,鲍容瑹仍然有着难以遏制的怨恨。假如那个当年对他宣布决定的人重新站在他的面前,他都依然会有无法控制的愤怒,恨不得冲上去把对方的脸揍成个猪头。
凌若水非常适时地伸出手,在鲍容瑹的手背上轻轻地拍了拍:“那,你现在和妹妹还有联系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