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袁绍封锁了边境,颜良、文丑也是知道雒阳内情形的,想不信许攸话语都不能。>
远在六百里外的董虎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的,他当然知道“一头牛、三十亩田和一套农具”的威力,但他并不打算在幽冀使用这枚核弹。>
不是他承担不起,通过“借一还一”向民间借贷耕牛,无数百姓都是他的免费放牛娃,兵卒再多也没有百姓多,只不过他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将耕牛的基数做得更大一些,这也是他与淮南军开口“三年”的一个原因。>
不是他不愿意加大力度刺激百姓恢复生产生活,而是他需要得到战后能够获得多少土地的数据。>
牛马不是问题,给他三年时间,他就能拿得出,关键是“三十亩”田地!>
幽州遭到的破坏大一些,主要是公孙瓒的纵兵抢掠造成的,纵兵抢掠,抢掠底层百姓是抢不到油水的,有油水的只能是地主富户,也一定会有大量富户因此而被灭门,如此就会有大量无主田地产生。>
凉并幽都是边地,边地人的性子也都大同小异,若一定给三州百姓在“现实”面前排序的话,凉州第一,紧接着就是并州、幽州,之所以是这样的排序,很大的原因是地形和境内的民族成分造成的。>
若草原胡人进攻凉州,凉州是没有太好法子抵挡的,唯一能抵挡草原胡人进攻的手段就是凉州人穷,胡人杀入凉州也会因为“人穷”而难以获得足够的粮食物资,而且凉州人也足够的彪悍。>
并州、幽州境内有长城险关防御,能够有效阻止草原胡人更进一步向境内蔓延,所以险关以内虽然也有草原胡人,但却不是很多,至少不似凉州境内那样。>
别说这个时代了,即便两千年后,只要是境内有大量不同属性的流民或外族,社会一定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后世经济发达都会产生诸多问题,更何况是在古代?>
哪里羌胡蛮较多,哪里就最容易动荡,百姓也会在动荡之中学会“现实”的性子,“现实”性子也就有了轻重之别,但不管怎么说,幽州军与凉州军的性子差不多,一旦没了约束就容易制造出更多的悲剧。>
董虎是凉州人,他不需要用眼睛去看也知道幽州军会做出哪些事情,知道自己会在幽州得到无数田地,但冀州与幽州不同!>
冀州肯定也会有不少家族被灭门,否则袁绍是无法养活这么多兵马的,若是仅仅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他袁绍也绝对成不了一方强势诸侯。>
袁绍能明抢暗夺田地,下面的将领同样也可以,若冀州各家族不低头前来投靠,董虎自然可以大手一挥,将袁绍和冀州文武的田地全部没收掉,关键是……冀州各家族已经暗地里表达了投靠的意思,如此一来,董虎无形中就损失了一部分田地。>
冀州军的数量太过庞大,没收的田地够不够兵卒分配的?>
没人敢保证,所以必须在拿到田地数据后,他才能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分配,而不是他不愿将田地散出去。>
田地不耕种就不会创造财富,董虎明抢暗夺了无数田地,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抢了多少,但他抢了的也是为了给百姓耕种,兵卒的军屯田、民屯田也好,分给百姓的田地也罢,田地所有权是在董虎手里的,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百姓卖掉赖以生存的田地,也避免日后大族继续兼并田地。>
农耕社会,谁拿到了田地谁就有话语权,不仅可以影响到政治、经济方面,更为严重的是拥有了造反的能力,董虎自然是不愿意世家大族继续兼并无数田地。>
因他不确定能拿到多少土地,所以他需要保守一些,并不打算用“直接购买”的方式让冀州军臣服,可他哪里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