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郡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不仅有外在的孙策、刘勋需要解决,更多的还是淮南军自身难以养活的兵卒。>
袁胤退走后,厅堂内只剩下了阎象、杨弘和纪灵三人,董虎也随意了很多,起身坐在纪灵身边……>
“淮南军兵马太多,就算九江郡百姓没有遭受战乱之苦,以现有的人丁数量也难以养活这么多兵马,除非……除非将所有百姓变成军队的佃户、奴仆,以百姓屯田,百姓收获的五成、六成粮食全部归入军中,只有如此,九江郡百姓才可能养活一二十万兵马。”>
听了他这么说,阎象忙抱拳说道:“大王万万不可如此,百姓凋零,此时正是宽待于民收获民心之时,万万不可如此啊!”>
“呵呵,先生多虑了,咱只是就事论事,以养活淮南军一二十万兵马为前提而言,咱自然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董虎提着酒壶笑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心向利,也就是说,谁能让百姓获得更多好处,谁就会获得百姓的赞誉和支持,然而这也不是绝对。”>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民心向利,可若一味的给百姓更多的利益,也同样会造成一场灾难,正如将之爱民,可以之令其烦忧不断。”>
“呵呵……”>
“人心向利,向利即贪,胃口会越来越多,若不能满足,或是稍微遭受一些损失便会因此而怨恨,故而,爱民之将,可以此而令之烦忧不断……先生若是愿意以此而针对咱,想来也能寻一些法子的。”>
阎象嘴巴微张,他当然能听明白董虎的“将之五危”意思,却又不知该说什么……>
“呵呵……”>
“世间万物皆有法度,皆不可过度,故而方有中庸之德。”>
杨弘抱拳道:“大王所言在理,民若子,君若父,父母虽疼爱子女,却需让其明晓对错是非。”>
董虎默默点头,他的身体里藏着个后世灵魂,很清楚后世高福利会给政府带来怎样的压力,也清楚一旦没了高福利待遇又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动荡,但他更加清楚,中原汉民与西方人不一样,中原汉民更多的还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所期许的不过是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已……>
董虎不想继续在这样的话题上浪费太多精力,皱了下眉头说道:“以现在的九江郡人丁数量,顶多也就能养活五万兵马,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九江郡的人丁有相当一部分是九江蛮,而且百姓现在正值困顿之时,家中的老底早已被淮南军搜刮一空,别说养活五万人马了,能养活三两万兵马就已经不错了。”>
“故而淮南军需要大幅度裁撤,让兵卒回乡务农,可依照现在的情形,骤然让兵卒返乡务农可能会引起一些祸端来,尤其是用刀抢过百姓的兵卒是不能轻易放回民间的,需要进行一些教育。”>
“所以城外的俘虏营内兵卒,以及纪灵你手中兵马都要裁撤,两年后最多只能保留两万兵马,而这两年时间里,即将被裁撤的兵卒可以在九江郡进行屯田,若一两年时间里屯田兵卒表现的还算不错,就可让其归乡。”>
“让兵卒屯田,目的是消磨掉这段时间里兵卒积攒的军中戾气,让他们回乡后不会因此而成为盗匪,但也要注意区分,年纪较大的兵卒,或是胆小怯懦的兵卒,可以直接让其回乡,一次性给予三十亩田地和十石粮食,当地官府也有责任帮助他们耕种。”>
“留与军中屯田的,依照辅兵待遇,每个月两百钱俸禄,无论有无家小,田地产出一半归兵卒私有,另一半归入军中用以养活军中将士,同样的,两年后除了他们自己私人所有的五成粮食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