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含珠道:“你滥杀无辜,不得不除。”>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道:“那真是不好意思,当日征戍路上,吃人肉上瘾,这习惯是改不了了。”>
一名肥胖老头如同怪物在岩石上之上,纵身跃来。>
老妇人道:“紫青双剑,威名赫赫。但我食人双煞,也是恶名远扬。恐怕大家要拼个你死我活!”>
简文亮道:“两位误会了。秦王府逃走了十八名羊奴,俱是精挑细选的奴儿,我们背负秦王的托付,不得不尽力寻找。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羌奴,我们带走!两位的事情,我们视而不见。”>
“好!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食人夫妇远去。>
常含珠道:“龙耶千芒怎么办?”>
简文亮道:“这小子是块好料子,暗部剑奴正缺人呢!”>
常含珠撒出一把紫色粉末,龙耶千芒挣扎几下,晕了过去。>
李坏和秋细君抵达华阴地界。>
华阴县有三十多个里闾,甲第楼阁相邻,青色酒旗迎风飘扬,沽酒豪侠贵人不绝于道,高冠华盖之马车往来如云。>
两人远远看见大片府邸宅院,宅前白玉牌坊,上书“华阴杨氏”,大路之上前后相续立着 四个大牌坊,依次书写着:砥节砺行,含章可贞,敦厚周慎,素甘淡泊。>
再向前是两百个奴婢正堆在地上。>
一名敦厚老者,环挂青绶,腰悬印囊,头戴委貌冠,乃是比两千石的高官,高声道:?“汝等往日为我家辛苦劳作,吾本仁义忠恕之道,解汝等奴契……”>
老者将许多卖身契丢到火盆里,又道:“每人赐万钱,各自遣散归乡。”。>
“主公恩义!”>
奴婢们恢复自由身,还有工钱可拿,纷纷磕头,感恩戴德。>
杨氏是关中大世族,豪强之家,良田数百顷,佃户、奴仆、家臣、家仆以千计。?杨氏?当代家主杨敦儒,乃长安京兆尹。>
杨敦儒身旁,有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郎,长身而拜,道:“阿爷仁义,必为天下赞誉!”这正是杨敦儒的长子长孙杨望之,也是长安太学生。>
一名中年男子却悻悻然,不时怒视杨望之,这是杨望之的父亲杨忠。>
杨敦儒释放奴婢的举动,乃是太学生发起的止奴运动。大匜朝,成年男子,每月口粮两石,每年不过年二十四石粟米,四季的衣服也不过八百钱。但是一人能耕作五十亩,年收入一百石粟米,价值万钱!农闲时,便遣奴替人服役,可再得万钱,若是戍边兵役,每年三万钱;这等稳赚不赔的生意,谁不愿意做,因此,关中蓄奴之风,蔚然成风。>
未料,太学生受了公羊派学说的蛊惑,竟是掀起了止奴运动,杨阜琳劝父亲杨忠不得,便转而求爷爷,杨敦儒竟然率先而为,释放奴婢。关中蓄奴最厉害的便是秦王府,为了西疆战事,关中疲敝,秦王便大肆贩卖羌奴、僰僮、胡姬,并征发关中破落户到西河、湟中服役。如今杨敦儒的行为,令杨忠忐忑不安。>
见大道旁的长亭中酒食丰富,二人便上前乞讨。>
一人拦住二人道:“你们两个乱闯什么?”>
杨敦儒道:“你莫要拦他们。大匜盛世,富庶关中,却有衣衫褴褛的乞儿,实乃我等臣工羞耻。来!来!来!”>
杨敦儒笑容可掬,满脸慈祥,招手道:“两个小娃娃何方人士?怎么乞讨到这里!”>
“我们是齐鲁人,父母双亡,只因饥荒逃难,偶遇劫匪,掳掠至此。”>
杨敦儒皱眉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