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军队塑造一个灵魂。这就是大国军队和小国军队之间的区别。也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最终成为军事大国的一个重要条件。”徐杰颇为感慨的说道。
“我们可以向俄国人开放华夏大部分的武器库,但是供应的装备按照造价和工时等因素给与一个总的限制,就好比我们吃自助餐一样,总量是一定的,具体要什么让俄国人自己选好了。”最终徐杰提出了一个看似玩笑的解决办法。不过细想一下的话,这样做也有合理性,俄国人最终还是要比华夏更清楚俄国军队需要什么样的装备。华夏陆军的战斗力优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装备优势上,而华夏又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武装大量的俄军,所以,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廉价的装备体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让徐杰想不到的是,俄国人对于这种具有“自助餐“特性的军援计划表示十分感谢。然后还没等华夏方面给出建议呢,俄国军队内部就开始了争论,而且据说争论的方式也不仅仅限定在口头上……。
俄国人确实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虽然战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却依然能从现在的军事思想中找打一些历史上的痕迹。好吧,这应该是民族性,或者说俄国军事史遗留的问题。比如说,在这个位面上,俄国军队对于重武器配属的原则上还是倾向于集中到较高的编制上。这一点和历史上一样,从装备水平上来看,历史上德国部队的营连级所拥有的火力要远超过俄国,在团级和师级火力上则比较接近。而到了集团军级的水平上。俄国军队能集中的火力就要远超过德国了。(这里的比较方式可不是单纯看名称,而是看兵员数量。比如说德国的装甲师对应的应该是苏联的机械化军,而不是机械化旅。)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单纯从装备数量上来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这个位面,苏联陆军的重型支援火炮装备数量都不算充足。如果单纯看火炮数量,苏联军队拥有的支援火炮貌似确实比德国人强一大截,但是在光看数量的时候还要看质量,这个质量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火炮的构成,而另外一个方面则是火炮发射的炮弹数量。毕竟有的时候弹药供应会不足,进而直接影响火力发挥。所以最直观也是最准确的衡量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火力水平的情况应该是火炮的投射量和投射的弹重。而不单纯是火炮数量!
如果分析德国和苏联2战地面火炮的弹药消耗的话,就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时间段以42年到45年为例。首先,先拿小口径火炮来说,德国小口径反坦克炮(37mm和50mm)一共打出了1700万发炮弹。而苏联的小口径反坦克炮(45mm和57mm)一共打出了4800万发炮弹。在这方面苏联有绝对优势。
然后是中口径火炮。这个分类就比较杂了,拿德国来说,不仅仅包含75mm和88mm反坦克炮,还包含75mm和105mm的山炮和野炮,至于100mm加农炮是否包含,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暂时算到里面吧。这个级别的火炮中德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一共打出了10235万发炮弹,而其中口径最多的炮弹是105mm火炮,一共打出了7900多万发。而苏联方面呢?从76.2mm火炮一直到107mm加农炮,苏联一共打出了8320万发炮弹。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76.2mm火炮,一共是8150万发。对比一下数量和质量,大家就可想而知苏联在这中口径级别火炮上的火力之贫弱了!数量差距不是很大。但是76.2mm火炮对应对方的105mm火炮,这个差距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口径再往上的话就要分开对比了。比如说德国人的150mm榴弹炮一共打出了1850万发左右的炮弹,而苏联与之对应的同级别火炮为122mm榴弹炮和152mm火炮。一共打出了1410万发左右的炮弹。在这方面苏联人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