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正五品的知府同知。这样的官职,庇荫起家中的三万亩良田,实在是有些勉强,对于布政使清查田亩的苗头,自然也担心的紧!毕竟,各世家虽然都有“善名”,但有一家算一家,真要被清查田亩数量与来源,那也是根本都经不起查的…>
好在陆杨两家世代联姻,有杨氏在朝中照拂,只要家中的科考种子不断,及时出上一位朝中大员,就又能庇荫几十年。只是这次的“和货贸易”的份额,杨氏自然就不能和十一年前,成化二十年的那次相比了。他们必须要让渡出一大部分利益,来交给其他几家…>
“杨善行,大伙都听您的,您老说了算!…难得人都在,不如您起个头,议一议这次和货贸易,各家分配的份额?…”>
“嗯,那我就,议一议?…”>
文衫老者杨茂德缓缓颔首,环顾了在场点头的众人一圈,尤其在陆、张、屠三家商人的脸上停顿了会。随后,他再次轻咳一声,笑着道。>
“咳!巡检司那边,提前和我通了声信…这次和人来了足足八艘一千多石的大船,载重极沉!比前几次都要多,仅次于景泰四年最多的,十一艘大船的那次…”>
“什么?!八艘一两千石的和船?这么多?!…那其中几艘是给圣上的贡物,几艘是交易的附搭物?附搭物中,又有几艘是不值钱的和货,几艘是值钱的金银铜料?…”>
作为外藩的朝贡贸易,必然有献给朝廷的贡物。只不过,按照朝贡的惯例,贡物需要“厚往薄来”,需要朝廷贴钱赏赐。若是藩国进贡的贡品太多,朝廷为了减少亏钱,往往选择“不纳”。>
而与之对应的,朝廷也给了朝贡的藩国,尤其是朝鲜、琉球与倭国,另一种政策上的优待,那就是允许“附搭物”贸易。即允许朝贡使团中,不是贡物的其他附搭货物,在朝贡的市舶司所在地,获得“合法公开”的贸易权力。而倭国每次前来,携带的“附搭物”数量最多,往往数倍、十倍于贡物。并且,倭人与货物重叠的朝鲜人相比,更能拿出数量惊人的真金白银,无需再次贩卖变现,也更受坐地豪绅们的看重…>
“咳!不要急!…等和人使团上了岸,拜见了镇守太监的天子仪仗,清点了贡品后…自然也就知晓,他们这次,带来了几船的金银铜料!…”>
文衫老者杨茂德端起茶盏,轻抿一口润了润喉。他说话很慢,自有一种“簪缨世族”、“贵人话语迟”的风范。而大明浙江的海贸,尤其是坐地收钱的“朝贡贸易”,也就在这种岸上士绅的雅谈中,被提前瓜分殆尽,划走了利润的大头。>
至于崇明施氏那样真正赶海的海商,没有官身庇护,不过是桌上豪绅老爷们的从属,是在桌底下窜来窜去,哪怕拼尽全力,也只能吃上一口剩饭残羹的“狗”…>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无论和人带来了多少金银铜料,这次海贸的份额,我杨氏要占这个数!…”>
文衫老者杨茂德温吞笑着,伸出了三根手指。随后,他又看了看周围“不够大”的大商人们,悠悠地立下规矩。>
“…和人若是要交易丝绸,所有商人的丝绸价格,都不能低于我杨氏的定价!和人带来的金银若是有限,那自然不用多言…而若是对方的金银很多,我杨氏的货物不够,那还烦请各位‘借’些货物给我,利润对半折算!…”>
“按照历次朝贡的规矩,和人的船队,会在这里停上两三个月,交易完所有的附搭物,才让朝贡的使团上路去京城…这两三个月里,凡是在宁波港中的贸易,还请各位一同看着些…”>
“凡是不守规矩、不按份额,敢私下凑上去,与和人私贸的商人…那就是不给我们在座所有人的面子啊!…这就需得把名字记下来,递到巡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