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同期,增加了131。69平方公里,是面积逐年增加以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6月至7月中旬,由于青海湖周边大部分地区气温正常,使得水面蒸发量较为稳定,仅青海湖主要支流布哈河上游天峻一站在6月份的降水较往年就偏多13%。其次,1月份至3月份青海湖流域大范围的降雪天气后,山区积雪融水注入青海湖,使得青海湖水体面积得以连续增大。此外,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并开展了人工增雨工作,使降水量增加,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根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遥感监测数据表明,2011年9月,青海湖面积为4353。72平方公里,比同期增加了32。65平方公里,较2001年以来10年同期平均面积增加了76。31平方公里,与面积最小的2004年相比,面积增加了109。22平方公里,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连续7年呈递增态势。
日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监测表明,青海湖面积自2004年降至40多年来最低点后已连续3年增长,青海湖水域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大43。81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很大程度上为改善江河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其中凝聚着青海省政协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面积43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湿地。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水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牵动着青海各族人民的心。省政协立足省情,从着眼大局的高度出发,以青海湖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下大力气持续调研建言。
水是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是治理生态的拦路虎。然而,陆地水资源缺乏,水从哪里来?青海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增加自然降水的潜力很大。为此,在省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部分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工影响气候,大力实施人工增雨》的提案,建议环青海湖地区实施人工增雨项目,“开采”空中云水资源。省气象局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青海省在黄河源头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了人工增雨基地,几年来实施的人工增雨作业,增加了降水量,形成河流的径流量大大增加,转为地表径流汇入青海湖,其余部分滞留在土壤中,使环湖草原植被得以改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地区陆续开垦了75万多亩优良牧场为农田,后因种种原因被逐渐撂荒,多数成为荒漠。随着人民生态意识的加强,“救救青海湖”的呼声日渐高涨。2003年,在青海省政协全体会议上,一份《环青海湖部队农场应率先退耕还林还草》的委员联名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政协将这份提案列为重点提案,进行了重点督办,并将提案内容以社情民意形式报送全国政协。全国政协采用这份社情民意后,送交中央有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当年底,就有关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移交青海省的有关问题作出复函,要求环青海湖地区部队农场地移交青海省。随后,青海省政府按照属地化原则,将环青海湖地区占地面积为72271亩的部队农场进行了移交,要求做好这些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同时,将一个农场划拨出2000亩的耕地和一个营院的房产给林业部门,建立起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和普氏原羚救护基地。如今这里绿草如毯、山花烂漫、百鸟放歌。
青海湖裸鲤(简称湟鱼)是青海湖中唯一一种鱼类,在咸水和淡水均能生长,每年4至7月溯河产卵,是青海湖生物物种中最重要的因子,在环湖生物链中起着核心作用。省政协在视察时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造成裸鲤亲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