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5后世评价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9]
除了“百世之师”之外,“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在现代的用语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为男性为人正直、意志坚强之外,另一个则常被笑谈或讽刺为男性性无能或者性冷淡。
6考古相关
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
石碑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通石碑最早是自己1976年带人从已经废弃的“和圣祠”旧址拉到旁边一个小桥上当成了桥板。2008年9月20日自己又带人费了很多气力从小桥上卸下来,拉到了家中暂时保管。由于石碑太沉,又被踩踏了几十年,已经裂为三块,但没有缺少,很完整。而且幸亏当时作为桥板时碑面朝下,没有磨损字迹。石碑就平放在展昭臣家的院子里,高约2米,宽0.8米,中间竖排的几个大字是“和圣柳下惠故里”,右侧上方字迹为“钦差提督学政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贺万祚”,左侧小字为“文林郎知费城县事关西王惟精立明隆庆陆年奉祀生员展芳名展尔仝修长清县生员王道元书丹镌字匠程起元”。展昭臣还说,在村里还有两通石碑也和“和圣祠”有关。说着,他带着记者一行来到村子中央,在路边倒卧着一通石碑,大小和上面那通差不多,上面的字迹为“重修和圣祠堂”,为“乾隆二十五年立”,碑帽上刻有精美的云纹,中间有“皇清”两个字。在这通石碑斜对面一个院子的最里面,同样倒卧着一通石碑,上面的内容是“重修始祖和圣祠堂碑记”,落款为“大清咸丰留念岁次丙辰阳日六十九代孙展瑞麟”。《碑记》的字迹有些漫漶,有的已经认不出来,大意是重修祠堂的经过。据介绍,这通石碑也是2008年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