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次年记:楚“取鲁,鲁君封于莒。”楚既“取鲁”,断无再封之理。莒乃是鲁之“下邑”,故《六国年表》之所谓“封于莒”,实即《鲁世家》之所谓“迁下邑,为家人”之意,唯仍奉鲁祀而已。“取鲁”即亡鲁。按《六国年表》之惯例,诸侯之亡皆列于次年。故鲁亡之年必为周赧王五十九年,亦即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6年)无疑。而《六国年表》于楚考烈王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所记:“楚灭鲁,顷公迁下邑,为家人,绝祀。”似为顷公去世,鲁绝祀之误。如此,从悼公即位至鲁亡,实仅有212年。鲁平公即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平公之前的景公、康公年数,《六国年表》和《鲁世家》均作29年及9年,则景公即位于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康公即位于周显王九年(公元前360年)。元公年数,《六国年表》和《鲁世家》均作21年。如此,余悼、穆、共三公,尚有86年。而穆、共二公在位年数,《六国年表》和《鲁世家》虽不同,合计则同,均为55年。这样悼公在位年数就只有31年了。现在唯一不能确定的就是穆、共二公,究竟是《六国年表》中的穆31、共24,还是《鲁世家》中的穆33、共22了。杨宽先生考证鲁共公元年为前382年,是采信了《鲁世家》中穆公在位33年,则共公元年必为前382年,又因共公在位22年,则共公末年应为前361年。但是,根据《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十四年(前356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韩昭侯)来朝。要使此条成立,鲁共公应至少在位27年,故杨宽采信《六国年表》中的前352年为鲁康公元年,鲁共公末年为前353年,共公在位30年,比《鲁世家》**公22年多出8年,只好再将景公29年减少8年。
4史籍记载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穆公三十三年卒,子奋立,是为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卒,子屯立,是为康公。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