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因为争议是毫无结果的,要成就天下大事。武后身边需要这样敢于直言的大臣。从谋略上,她可以不赞同徐有功。但又不能没有徐有功。
武后挽留了徐有功。这种挽留完全是晓之以大义的规劝,是礼贤下士的谦和。
令武后难以置信的是,徐有功并没有表现出以往那种凌厉之气,相反,在武皇的规劝面前,竟然潸然泪下。
这使武皇看到了一个刚性男人鲜为人知的一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面,刚强的徐有功把自己柔弱的一面暴露在一个同样刚强的女人面前。
尽管这两种刚强展示的是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取向,却掩盖不了息息相通的道义和人性。
武后知道,这是一个男人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表示徐有功对自己的屈服,
只能明徐有功这次不愿受职是真心实意的,实无讨价还价之意;而接受武后的挽留则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事情到了这一步,其实,君臣之间心里都非常明白,
以后的合作,都不会是轻松的。对徐有功来讲,这是一份难以推托的责任,而对武皇而言,丝毫不会动摇自己的治国理念,这就是铁鞭、铁锤加匕首的理念。
在庸人的眼里烈马是可畏的,是不可征服的,然而在强者的眼里,烈马是不可多得的,烈马又是大有用途的;在烈马面前,展示的是强者的勇气和胆量,张扬的是征服者的豪迈与志气。
武皇需要像徐有功这样有个性、有作为的烈马。一种制服和驾驭烈马的强烈愿望,使武后产生了无可言状的激情和冲动。
宰相李昭德办得最为痛快的一件事就是将酷吏侯思止处死,而且办得干净利索,就像处置洛阳民王庆之一样直接用乱棍把侯思止打死在朝堂。
如果在此之前打死王庆之是为了打击武承嗣,还李氏皇嗣以公道,那么这一次他所对付的不仅仅是武承嗣及其同伙,而是与他们相关联的整个酷吏制度。
侯思止死有余辜。这个原本仆役出身的无名卒,受人指使,状告恒州刺史裴贞伙同舒王李元名造反,被武皇看中,
并委以重用。原来,裴贞在任恒州刺史期间,因故责打了一名判司,这名判司由此怀恨在心。一个偶然的变故,判司发现朝廷正在追查舒王李元名造反,
凡是遭此牵连的都无一幸免,觉得有可乘之机,于是,便通过游击将军高元礼,蛊惑在高元礼身边当差的侯思止,
向朝廷状告裴贞伙同李元名谋反。无知而又贪婪的侯思止在他们的操纵下如法炮制,朝廷当即下令追查,元明、裴贞同时获罪。侯思止因告密有功,被封为游击将军。
武皇后来得知侯思止不识字,于是召见侯思止,问道:“想任你为御史,人们你不识字啊。”对这样一些头脑简单的人,武皇历来不愿意转弯抹角多费口舌。
哪知侯思止早已被其策划者授之以口舌,便鹦鹉学舌般地回答武皇,獬豸不识字但可辨别善恶。
侯思止当然不知道这话是何意,可武皇却异常地明白,听了侯思止的回答自然高兴,这正是她所需要的人。
天授三年,
乃拜朝散大夫、左台侍御史。一个目不识丁的莽夫,在武皇的庇护下被委以重用,难免闹出许多令人捧腹的笑话,不时被朝廷官员所嘲讽。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作为,凭着蛮横和无知,侯思止干出了许多匪夷所思、栽赃陷害的事情来。那些被他陷害的人,不但要遭受皮肉之苦,还要蒙受他愚昧无知的嘲弄和屈辱。
同为酷吏,与来俊臣、周兴他们不同的是,侯思止除了愚蠢的残忍和贪婪,其他则一无是处。
对这样一个头脑简单而又恶贯满盈的家伙,宰相李昭德早就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侯思止知道早些年来俊臣曾弃故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